物位|液位|温度|压力|流量
智慧好仪表 上海科戈造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联系科戈

上海奉贤沿浦西路100号
021-67156716
cogoinfo@qq.com
  • 19
    2019-11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下属的国际材料纳米结构中心(WPI-MANA)的一个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新型多波长红外传感器,能够探测特定波长的热辐射。该新型多波长红外传感器具有一系列应用,包括温度、材料的特定成像和空气污染的遥感等。   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振动吸收来识别化学物质的强有力的技术,也是表征窄禁带半导体、量子阱发射器和热吸收体光学特性的有力手段。一般来说,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征发射光谱,例如,气体有尖锐的发射线,光谱仪可以识别特定类型的气体分子。然而,大多数红外传感器没有波长分辨率,无法检测整个集成强度,从而限制了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WPI-MANA的新型多波长红外传感器具有超窄带分辨率和高方向性,因此它可以感应气体并测量物体的温度,而无需预先校准其发射强度和温度。   该新型多波长红外传感器可以探测特定波长的热辐射,并限制其入射方向。研究小组在金属表面绘制了周期性的电磁纳米吸收剂的图案,以便入射的热辐射平行于吸收剂的表面进行衍射和传播。衍射波在周期性金属表面上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杂化,并产生热信号,同时它在非常狭窄的窗口中以入射热辐射的角度和波长范围传播。   其应用结果是,若在单个芯片上安装多波段红外传感器,其波长分辨率高达50nm,指向性优于±1°,该新型多波长红外传感器或将成为世界上性能最高的红外传感器。同时这也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新产品,包括用于真温高温测量、气体成像、高角度分辨率的位置和运动传感、材料特定成像和环境感测的微型光谱红外设备。   据悉,这项研究是由长谷俊彦(MANA首席研究员、光子学纳米工程小组组长)和他的合作者进行的。 智慧好仪表,上海科戈造!商务热线:021-67156716/18616577883。 上海科戈电子,专注自动化仪表智造,倡导定制化方案服务!公司产品涵括物液位传感器、压力变送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等,广泛
  • 13
    2019-11
    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投入开发,传感器发展十分迅速。而传感器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在各个行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本文就传感器如何让来保障大家的安全,来给大家讲解下传感器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灾害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而山体滑坡就是其中一种自然灾害,在山体滑坡时,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想要预测山体滑坡,保障人们安全,就需要一些专业的仪器。如采用边坡雷达,通过雷达探测微小位移。但是这种方法就目前来说不能在大面积的山区铺开,只能针对有地质迹象的重点地方进行关注。那么有没有更加便捷实用性强的方法,来保障人们的安全呢?   据悉,在印度已经开发出一种利用智能手机上常见的加速度传感,来探测它们的低成本技术。在智能手机中,该功能可以让人们使用指南针和地图应用,甚至可灵活地自动水平或垂直翻转屏幕。而且印度理工学院曼迪校区的科学家们还发现,经过一些修改后,加速度传感器还可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山体滑坡早期预警系统。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度的传感器。通常由质量块、阻尼器、弹性元件、敏感元件和适调电路等部分组成。传感器在加速过程中,通过对质量块所受惯性力的测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获得加速度值。   另外,使用运动传感器来测量土壤的运动该设备会测量土壤中发生的所有移动,当传感器检测到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的重大位移时,就会发出巨大的报警声,并会向监控机构发送短信,以便他们能够疏散山体滑坡周围人员,并且阻止车辆前往该地。当然,就目前而言,这些算法正在改进中,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测试改进,希望在2020年季风到来之前,传感器设备能在实际应用中更准确地发出预警,过滤掉虚假信号。   当然,传感器不仅仅能够预测山体滑坡,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现代,汽车成为了人们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闯红灯事件屡禁不止,传感器可大力整治闯红灯乱象,守护行人安全。为了能够让人们不因在黑夜或者雾霾天气下看不起斑马线,近日,南通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了智能发光斑马线,该斑马线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发光地砖,通过智能探测传感器感应行人通行,嵌入式控制器点亮斑马线。   据徐海黎教授科研团队介绍,当行人闯红灯时,智能发光斑马线的停止线会显现红色,路口斑马
  • 13
    2019-11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以下简称《目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据《目录》,标准化服务、计量测试、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作为鼓励类产业,被列入第三十一大类科技服务业。   《目录》共涉及行业48个,条目1477条,其中鼓励类821条、限制类215条、淘汰类441条。涉及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和计量测试的内容如:工业设计、气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测绘、海洋等专业科技服务,标准化服务、计量测试、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普及。   检验检测行业作为社会发展催生的新兴服务业,涉及产品质量控制、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工程建设等众多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各行业对检验检测的需求扩大,带动了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的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检验检测行业销售收入为2810.5亿元,五年间年复合增速达14.98%,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检验检测营业总收入要达到3000亿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规模将稳步提高。   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18年我国的检验检测机构已经达到了近四万家,国家检测中心、院校实验室以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11月8日,行业知名的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广电计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这不仅为中国检验检测行业领跑队伍再添一员,也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注入了新力量。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检验检测作为质量技术的基础,在维护质量安全、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计量检测技术机构犹如企业产品质量的“医生”,能为企业“把脉开方”,帮助企业分析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补齐质量短板,从而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现已覆盖建筑工程、环保、卫生、农业、质检
  • 5
    2019-11
    随着十一月的到来,双十一的相关促销活动也接踵而至,而网购作为现在主流的大众消费模式之一,双十一自然也少不了大量的优惠活动,但是最近,一项政策的出台却将网购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通告中明确要求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其中还特别强调了网售电子烟的监管工作。   由于该通告涉及到未成年人,且邻近双十一,不少媒体都做了相关的报道,而当今天小编浏览人民网的时候发现,人民网为此还做了相关的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通告发布前,大多数网购平台并没有对未成年人购买电子烟进行限制;而在公告发布后,未成年人仍旧可以从不少平台购买到电子烟。   当然,关于网购存在的问题,尽管交给有关部门解决便是了,今天重点谈的还是电子烟本身的问题。   关于电子烟其实大家并不陌生,虽然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但是它很早就出现在了消费市场中。事实上,在电子烟出现的早期,因为不需要明火点燃等原因,电子烟常常会标榜自己更健康,甚至会拿“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来作为噱头,当然,再后来的检查以及新闻报道下,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涉嫌虚假宣传与诱导消费者购买的谎言罢了。  而随着近年来对于电子烟检测的逐渐深入,有关机构基本得出了一个结论:电子烟比传统观念想的更加不健康。   提到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尼古丁,事实上,电子烟中同样存在尼古丁。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烟油的标准远不及香烟规范,这也导致大多数情况下,烟油中的尼古丁含量都较高,在雾化器的作用下,吸相同剂量的电子烟摄入的尼古丁可能比香烟更多。   需要额外一提的是,近几年随着电子烟市场的扩大,有关机构已经加强了对于电子烟烟油的检测,其中自然包括尼古丁含量检测。而目前常见的尼古丁的测定方法有色谱法、光谱法、电位分析法、光度法等,针对烟油检测,一般采用质谱联用法。   有一说一,吸烟百害无一利,关于戒烟禁烟的话题始终未曾停止,相关的政策也一直在出台。吸烟的危害新闻上比比皆是,吸烟有害健康对于成年人尚且是一种警告,更何况是身体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人群呢;而令人寒心的是,如此危险的电子烟却直接暴露在未成年人的消费环境中。 智慧好
  • 5
    2019-11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优化解决方案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科研技术向居民生活靠拢,有些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比如杂交水稻;有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手机……而在这些科技的发展中,有一样东西非常特殊,他就是科研仪器。   大众对于科研仪器的认知,大多是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这种看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科研仪器的出现为我们探究新的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比如显微镜对于微观领域、质谱对于物质成分分析;但是,客观的角度来看,科研仪器本身也是科研成果带来的产物——如果没有发现光谱图,那么也就没有可能诞生光谱,不是吗?   事实上,科研仪器的发展许多时候恰恰反映了科研进行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的显微镜可以帮助观察到毫米级别的生物活动时,你自然就会想知道微米级别生物活动的状态,因此需要的就是一款放大倍率更精准、更大的显微镜。   但是大多时候,科研所需要的设备并不具有唯一性。比如你要了解到样品的组成,可以用色谱,可以用质谱,还可以用光谱——当然这里我们就不更进一步的细分这些仪器了——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相对来说准确度更高的方案,比如针对不同的检测需求选择检出程度更高、更准确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寻求实验的最优方案。   可是,最优方案真的存在吗?科研一直以来都是以严谨著称,所以不会轻易谈论最字。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方式和模式都在改变,慢慢地寻找最优解的过程变成了寻找更优解的过程。最优解的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的检测技术会有什么发展,未知事物即使被探索了,其中也同样存在不为人知的部分;但是更优解是存在的,因为只要新方法比原来的好,哪怕只是一方面,它就有可能成为更优解。   就像色谱和质谱,色谱尽管分离能力比起质谱更强,但是在分析的准确度与检测得到的信息量可能就不及质谱了——那为什么不取长补短呢,如果说色谱分离、质谱检测都是更加优秀的解决方案,那是不是让色谱来进行分离工作,质谱来进行分析工作就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论了呢?于是乎,质谱联用仪就发展起来了。   事实上,为了科研发展仪器也好,为了研发新产品持续科研也罢,其结果本身都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本身又是逆水行舟之路,故无论起因为何,终会往更好方向进步。正如我们无法否认时代的大流是一场物竞天择,人类对于世界的求知欲很自
49条记录 每页5条记录 当前第5/10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